何遠離流感&腸病毒?

 

前陣子流感大爆發,造成就醫人數及死亡率升高,引起不少家長恐慌。流感之所以如此嚴重,除了流感疫苗施打普及率低(全國平均約只有13%),同一時期數種病毒株(AH1N1AH3N2B型-Victoria Yamagata株)同時流行之外,過年期間南北民眾出遊,暴露於公共場合的機會大增(例如:遊樂場所、賞花燈、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濕冷氣候持續,更使疫苗株無法涵蓋所有的流行病毒株等,這些都是感染人數增加的原因;一旦感染人數增加,併發症及死亡的人數也會上升,尤其是65歲以上老年人因流感合併肺炎死亡人數最多,因此,死亡率也相對較高。

 

至於來勢洶洶的腸病毒,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罹患人數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爾後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根據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目前急診腸病毒就診千分比(1.05)低於預警值(2.76),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A型。105年迄今共檢出四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13案例、21案例),無重症個案,目前在社區屬低度流行,但考量腸病毒71型自2012年後已未出現大規模流行疫情,目前3歲以下的幼兒大多未曾感染過,疾管署預期爆發流行的機率可能升高,是否真的會有大流行,可能需要密切觀察近期的病毒監測趨勢。

 

流感》散播快、範圍廣
流感是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流感病毒可分為ABC三種型別,其中只有A型及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潛伏期很短(14天),平均2天,主要在密閉空間中經由飛沫傳播;由於流感病毒可在寒冷低溼度的環境存活數小時,故亦可能經由接觸傳染。

 

基本上,流感的臨床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倦怠、喉嚨痛、咳嗽、流鼻涕等,部分患者出現腹瀉,嘔吐、腹痛等腸胃症狀,臨床上所謂的感冒、喉炎、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及無法區分之急性呼吸道疾患均可能為感染流感病毒所引起。不過,若有發燒、畏寒、頭痛、肌肉痠痛、全身倦怠,便能判定為類流感症狀,而家人、同事或同學在近期內也有類流感症狀,就大概可診斷是流感。透過實驗室的檢查可區分AB型流感(如快篩),亦有更精細的檢查分辨是哪一株病毒株、有無突變等,一般感染者並不需要精細的檢查,但快篩的敏感性差,大約在五至六成左右,意即流感患者約只有五至六成可以經由快篩驗出來陽性。即使是陰性,也不代表不是流感。

 

併發症&後遺症
流感之重要性在於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及併發症嚴重,與其他呼吸道的病毒相較,流感病毒容易突變( 尤其是A型流感),每年流行的病毒株會不同,因此,容易造成群聚感染與流行,在幼兒、老人,乃致於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孕婦、極度肥胖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及死亡,可能嚴重的併發症則包括病毒性、細菌性肺炎、腦炎及其他神經系統併發症、心肌炎、心胞膜炎、侵襲性細菌感染等。

 

流感危險徵兆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缺氧、嘴唇發紫或變藍)、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但由於嬰幼兒不善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症狀,建議可以觀察寶寶有無呼吸急促或困難、缺乏意識、不容易喚醒及活動力低下,皆能做為判斷危險徵兆的重要指標,如有危險徵兆必須盡速前往醫院就診。

 

治療&護理
感染流感病毒後,大多數患者可自行痊癒,針對流感併發症患者之治療方法仍以支持療法為主,或給予抗病毒藥劑治療,目前用於治療流感之抗病毒藥劑有Zanamivir Relenza TM,瑞樂沙)、OseltamivirTamiflu®,克流感)及Peramivir Rapiacta®)等,同時治療AB型流感病毒,且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擴散,於症狀開始後48小時內投藥可達最佳療效,無須等到實驗室檢驗確診才給藥,但對於症狀嚴重或有併發症等高危險群,即使超過48小時給藥仍具有效益。瑞樂沙為乾粉吸入劑型,經口吸入呼吸道,適用於5歲以上,不需依體重調整劑量;克流感為口服藥,13歲以下兒童使用時必須依體重調整劑量。

 

如果出現類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咳嗽等症狀,請及早就醫,以防感染流感而引起肺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症;就醫後宜盡量在家休息、居家自我隔離,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外出要記得戴上口罩,並注意咳嗽禮節,咳嗽或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捂住口鼻,避免病毒傳播。由於流感病毒可在寒冷低溼度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亦可能經由接觸傳染,因此,勤洗手、不和人握手也是預防傳染給別人的注意事項。

 

預防方法
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健康成年人大約可達7080%的保護力,65歲以上等高危險群尤應接受疫苗接種,預防感染流感引起的併發症。由於接種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於6個月後會逐漸下降,且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同,建議每年應接種流感疫苗,獲得足夠的保護力。

 

此外,也要加強個人的衛生習慣,像是勤洗手,避免接觸傳染。在流感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

 

貼心提醒
孕婦若感染流感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建議疑似或確定就要及早就醫,必要時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孕婦接種流感疫苗後對自身及胎兒均無特殊危險性,故孕婦接種流感疫苗是安全的。

 

孕婦在任何孕程都可以接種公費流感疫苗,除了可以有效降低孕婦罹患流感及產生後續併發症的風險外,胎兒出生低體重、早產與死產的風險也相對降低,所產生的抗體還能保護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免於流感威脅。此外,因為出生後6個月以內的寶寶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建議家中其他成員及主要照顧者最好自費接種流感疫苗,避免疾病傳播。

 

 

腸病毒》傳染力強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超過90型;近年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它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及教托機構等處最容易傳播,可透過接觸或以飛沫方式感染幼兒而造成,亦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的家長或病人之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812週之久。一般而言,發病後的1週內傳染力最高。

 

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引起之症狀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性肌肋痛等。

 

併發症&後遺症
腸病毒絕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99.9%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以5歲以下的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至於死亡病例方面,也是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雖然專家對感染致死率的推估不同,但一般估計為1/100001/100000之間,重症致死率約在3.825.7%之間。

 

腸病毒 71型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會引起神經併發症,併發重症者大多有腦幹腦炎,藉由神經性肺水腫的機轉而產生急性心肺衰竭,重症的發病過程很快速,可能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死亡,持續昏睡、持續嘔吐與肌躍型抽搐為重症三大前兆,家屬應特別注意觀察,一旦懷疑即立刻轉送醫院。罹患嚴重併發症存活下來的兒童可能有嚴重後遺症,例如:肢體麻痺、顱神經麻痺、吞嚥困難、肺部換氣不足等,且可能反覆肺部感染,之後需進行復健、鼻胃管餵食、氣管切開術及呼吸器輔助、胸腔物理治療等長期照護。

 

治療&護理
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例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10天內自行痊癒,生病時應請假在家多休息。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若家中出現第二個幼兒感染腸病毒時,要特別小心注意病情的發展,因為第二個病患所接受的腸病毒之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僅少數患者會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及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的重症前兆病徵,必須盡速到大醫院就醫。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自我檢查表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

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除了一直想睡外,病童顯得意識模糊、眼神呆滯或疲倦無力,原本活潑的小孩會變得安静不想動,但發燒本身就會影響小孩活力,因此,上述症狀的判斷應以體溫正常時的精神活力為準。

 

 

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

通常是在睡眠中時,出現被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隨著病情變化嚴重,也會在清醒時出現。另外,病童可能因肌躍型抽搐症狀而變得無法入眠。

 

 

持續嘔吐

嘔吐可為腦壓上升的症狀表現之一,嘔吐次數越多,越要注意,尤其是伴隨嗜睡、活力下降,或只有嘔吐卻無腹痛、腹瀉等腸胃炎症狀時,需要特別注意。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小孩安靜且體溫正常時,心跳每分鐘120次以上。

 

 

 

預防方法
預防腸病毒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在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盡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幼童的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回家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幼童;於腸病毒流行期間進出公共場所,除了應戴口罩,還要勤洗手以保持衛生,避免他人傳染。

 

貼心提醒
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有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的可能,但孕婦必須避免感染的風險,預防生產時傳染給新生兒,而且感染腸病毒的媽咪可能透過接觸時傳染給嬰兒,因此,建議不要直接哺餵母乳,而是把母奶裝在奶瓶,請健康的家人協助餵奶。

 

 

李倩瑜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院後醫系
經歷:長庚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訓練、長庚兒童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感染次專科醫師、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住院總醫師、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小兒科醫學會會員、小兒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感染醫學會會員、醫師高考及格
現職: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引用自:【媽咪寶貝】20164月號。http://www.mabab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ile Baby 的頭像
    Smile Baby

    微笑貝比聯合托育工作坊

    Smile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